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判决一家银行侵犯了客户李先生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并支持了李先生要求删除其个人信息的诉求.
李先生与郝先生是十年前的同事,当时郝先生申请信用卡时将李先生登记为联系人. 然而,随后郝先生未能偿还信用卡欠款并失去联系,银行便委托催收机构通过电话联系李先生,询问有关郝先生的情况。
尽管催收人员仅仅是询问,并未向李先生催款,但频繁的电话联系给李先生带来了困扰. 于是,李先生向银行投诉,并要求催收人员停止打电话。然而,李先生随后仍然接到了催收人员的电话,并且催收人员还使用私人电话向他道歉. 李先生不得已向行政部门投诉.
行政部门回复称,银行与催收机构之间搭建了安全传输平台,客户信息在加密处理后发送至催收机构。然而,在处理李先生的举报问题时,相关机构向催收机构透露了李先生的电话号码,催收人员使用私人电话与李先生进行沟通和道歉. 这种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侵犯了客户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权益。
在得到行政部门处理意见后,李先生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 他要求银行停止侵犯他的个人信息,清除他的个人信息,并就非法催收行为向他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银行未经李先生同意将其手机号码提供给催收机构的具体人员,导致李先生的个人信息存在被泄露和被非法使用的风险,银行催收管理系统侵犯了他的个人信息权益. 因此,法院支持李先生要求银行清除他的手机号码的诉求。银行催收管理系统
银行催收管理系统此外,尽管李先生已明确表示与郝先生没有联系,但银行委托的催收机构仍然多次电话联系李先生,侵犯了他的隐私权和私人生活安宁.
然而,关于李先生要求银行赔偿经济损失和道歉的请求,法院认为银行只是询问是否认识郝先生,并不存在催收欠款、威胁或辱骂的情况. 因此,法院认为李先生的请求不能成立.
总之,此案件揭示了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问题,也提醒了银行在使用和保护客户个人信息方面需要加强管理. 同时,客户也要积极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权益,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并寻求法律保护. 。